2014年4月24日星期四

不一樣的澳門遊[第二天]

早上七時,我們又集合出發,趕到澳門的主教座堂參與7:30的平日彌撒。
由於比平日早了很多起床,Hannah在整程旅遊巴及彌撒中依然熟睡。

彌撒後,李太安排了我們到旅遊書推介的營地街市大排檔吃早餐,聽說這裡平日十分繁忙,當日我們到達時才8時多,有些檔才剛剛開門。我們點了地道的瓦煲咖啡奶茶,豬扒包和豬扒出前一丁。咖啡奶茶味道較平日喝的淡,但清早喝一杯感覺不錯。


DSCF2483 DSCF2488 DSCF2489 DSCF2490



大三巴
 
吃過早餐,我們出發走去遊澳門必到的大三巴。


DSCF2491

大三巴我早在幾歲大已第一次來,至今到過近十次,印象中只知它是一間曾遭遇災難的舊教堂。


Anson 當日十分照顧這位一歲多的小妹妹,是導賞員的女兒,好可愛啊!


DSCF2495 DSCF2522

大三巴葡萄牙語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中文稱作聖保祿教堂,經李太的詳細講解,聖堂創建於1580年,在1595年和1601年先後兩次失火焚毀。


 DSCF2497 DSCF2502

教堂第三次修建由意大利籍耶穌會會士斯皮諾拉神父設計,於1602年奠基(現在左側仍存有當時的奠基石。),1635年建成,歷時33年,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  

DSCF2547



1762年,葡萄牙政府下令沒收耶穌會財產,教堂先後被改作軍官宿舍和兵營。1835年1月26日黃昏,教堂遭遇第三次火災,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

因教堂前壁好像中國的牌坊,而São Paulo音譯為三巴。因此人們稱它為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整個牆壁是巴洛克式,從教堂前壁的一些設計或雕刻,可見具有明顯的東方色彩,例如中文字或象徵日本傳統的菊花圖案,這中西合璧的石壁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中是獨一無二的。


DSCF2509DSCF2544
DSCF2551 DSCF2550

從側面看,大三巴牌坊的最外前端由花崗岩石建成,內裡的黃土色部分是沙石混合了蠔殼而成。


DSCF2546 

不說不知,原來牌坊上的圖案猶像一本活聖經,隱藏著聖經含意:由創世記至默示錄。教堂小門門楣上有耶穌會會徽-太陽邊框加上IHS 的圖案;正門上則寫有MATER DEI(天主之母),說明此教堂是供奉聖母,因而亦稱作天主之母教堂


DSCF2542

我們大人留心聆聽李太的講解,小朋友就坐在一旁一起看書。




DSCF2534DSCF2528




DSCF2553

 
聖安多尼堂(花王堂)

 
由大三巴的右側,沿茨林圍向下走,來到聖安多尼堂。
聖安多尼堂創建於1558 至1560 年間,是澳門三大古老教堂之一。跟大三巴一樣,聖安多尼教堂也經歷過大火災。



DSCF2558 DSCF2559

聖安多尼堂建於1638年,毀於1809年,重建於1810年,再次毀於1874年9月22日,1875年再重修。由於1874年9月22日的因颱風而生的大火令人難以忘懷,自此以後每年的9月22日被澳門人稱作“天災節”,信友抬著聖安多尼像出遊,以示紀念。



 
聖安多尼堂的側堂也擺放了我們Canossian十分熟悉的會祖瑪大助納嘉諾撒像。


 DSCF2578 DSCF2579 DSCF2581


聖堂門外有一個廣場,左方有一個大型石造十字架,清楚寫上它立於1638年;另一方有空地小朋友可以跑跳一會兒。


DSCF2560
  

DSCF2566DSCF2571



玫瑰聖母堂

之後我們再前往繁忙的市政廳廣場進發,來到很多遊客到訪的玫瑰堂
玫瑰堂正名為玫瑰聖母堂因聖堂位置以前處於市集及繳稅關口之間,故又被稱作
板樟堂,即現在的市政廳廣場-板樟堂前地
 
玫瑰堂於1587年,由西班牙道明所建,供奉玫瑰聖母Our Lady of the Rosary)為主保,1587年由葡萄牙教士接管。由於玫瑰堂起初只由木板搭建,後來因木材被蟻嚴重蛀蝕,直至17世紀才改為磚石的結構。

 
玫瑰堂在1874年曾因火災而焚毀,重建後成了現在的規模,由天主教澳門教區管理。由於它鄰近主教座堂,玫瑰聖母堂現在只在星期六舉行一場葡語彌撒,其他時間只開放給公眾遊覽。



DSCF2589 DSCF2595 DSCF2593


背後的市政廳廣場的仁慈堂,亦是澳門古蹟文物之一。


DSCF2596 
 

經過了非常豐富的上午,我們到了京都酒店吃午餐才繼續行程。

途中經過澳門民政總署,一進門往上看,前方頂部的一幅木製的半弧形條幅以葡文刻上「無與倫比忠誠的天主聖名之城」,是紀念葡萄牙國王若翰四世表彰澳門對於葡萄牙國王的忠誠而賜予的稱號。
DSCF2597
DSCF2598

 

午餐後我們到了新馬路的另一方參觀幾家老聖堂。




聖老楞佐堂
 
上了一段小斜路,來到聖老楞佐堂。


聖老楞佐教堂創建於16世紀中葉,是澳門三大古老教堂之另一間。


教堂創建於1 5 5 8 至1560年間,由耶穌會士建立,在葡國人定居的小山上,最初是一座木製的小教堂。教堂平面是呈拉丁十字型,中央是祭台位置。

教堂幾經重建,目前的規模建於1846年。華人稱它為風信堂,又以粵語稱為風順堂,當年居住澳門的葡國人大多為出海營商為生,他們的家人為求親人平安回來,於此聖堂祈禱,希望得到航海主保的代禱,故“風順堂”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



DSCF2601



DSCF2605 DSCF2606



DSCF2608 DSCF2609
DSCF2613

聖堂內有多對美麗的彩色玻璃窗,刻畫了多年大事,包括花地瑪聖母顯現、聖母領報等。


  DSCF2602 DSCF2603

教堂聳立於高台之上,周圍綠樹環繞,聖堂外有庭園。

無標題 

DSCF2619DSCF2617
 

在澳門聖老楞佐堂外的庭園豎立了兩排由教友捐贈的水晶聖相,我家兩小鬼把中間的位置當作火車道~體現了「讓兒童來近我主」!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無標題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 (Seminário e Igreja de São José ),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敎堂,2001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2005年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DSCF2624 



聖若瑟聖堂由耶穌會會士於1746年興建,1758年落成,規模僅次於耶穌會會士興建的聖保祿學院的天主之母教堂(現大三巴牌坊遺址前身),因此當地人慣稱它為「三巴仔」。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也曾在聖若瑟修院學習。
 
聖若瑟聖堂教堂是現時澳門僅有有穹頂(Dome)的聖堂,中間是黃色的耶穌會會徽。十分裝嚴。聖詠團詠唱聖詠的經樓有一座大型管風琴; 而通往經樓的入口只設於修院, 證明當時聖堂是建給修院的修生使用。


DSCF2625DSCF2627


修院及聖堂屬巴洛克風格。平面成拉丁十字型,祭壇供放其主保大聖若瑟像有兩組四枝腰纏金葉的旋柱。

唱聖詠的經樓下方亦有四枝木製盤旋柱支撐,木製盤旋柱來自原聖方濟各修道院的。

 DSCF2626 DSCF2628


原本安放在路環天主堂的聖方濟各沙勿略的臂骨聖鐲亦於1999年被移放安放到這裡。
DSCF2629

我們亦有幸跟隨李太,通過正因維修工程進行中而不對外開放的聖若瑟修院的後園,往鄰近的聖奧思定堂,途中有利瑪竇的雕像。


無標題

DSCF2631 DSCF2632


 
聖奧斯定堂
 
穿過聖若瑟修院, 我們來到毗鄰位於崗頂前地的聖奧斯定堂。


聖奧斯定堂是世遺歷史城區古蹟之一,由意大利天主教奧斯定教會於1591年到澳門傳教時所興建,是澳門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澳門首間以英語傳道的教堂。

教堂於 1874 年重修,形成今天的規模,外形莊嚴雄偉,內部裝潢寬敞闊大,以大理石建成的祭壇上有一座耶穌背十字架的雕像。

聖堂內有一個貌似聖爵的杯型台,原來是讀經台,很特別!


DSCF2634


每年四旬期的第一個周末,耶穌背十字架像會被運到主教座堂;第二日扛回聖奧思定堂(俗稱「出大耶穌」)。是澳門最重要的宗教活動之一。
DSCF2633 DSCF2636

李 太向我們講述祭壇上的耶穌背十字架雕像原來有一個傳說,相傳耶穌背十字架雕像原放於主教座堂的祭壇上,有一次在澳門遭遇猛烈颱風的日子,主教座堂及聖奧思定堂的管堂人員都分別見風大雨大,覺得不會再有信眾來聖堂,所以提早關門睡覺。

主教座堂的管堂人員聽見有人敲門,卻不以為然,沒有去開門;同一晚上,聖奧 斯定堂的管堂人員亦聽到有人敲門,他卻爬起來去開門,卻發現沒有人,於是他又關上了門,怎料他轉身就發現耶穌背十字架雕像在聖奧斯定教堂祭壇上,翌日告訴 神父有關事件,神父也確認了,並一直供奉至今。
 

這傳說亦給我們基督徒一個深思機會:如果耶穌敲門,我們會開嗎?

之後李太帶我們走上祭壇,近距離看看耶穌背十字架雕像和觸摸祂的腳,主耶穌的眼神很憂傷,令我十分感動。


側堂是耶穌十字苦架聖像,下方有聖女和哀傷的聖母瑪利亞。

朝聖之旅,不只大人有所得著,小朋友都多了親近天主, Anson 看著耶穌的苦像,看著聖母悲傷的眼神,自發地跪下來,仰望主耶穌。當時,其實大人們都坐著聆聽導賞員的介紹。

DSCF2637無標題


離開了聖奧斯定堂已是下午四時多,我們也要返回主教座堂的辦事處取回行李,準備回香港。雖然早上已來過主教座堂參與彌撒,但下午主教座堂才再次開放,李太在有限時間也帶領我們進去作簡單介紹及唱聖詠。
  

主教座堂

主教座堂,全名為聖母聖誕堂(Catedral Igreja da Se)主教座堂歷史悠久。多年前澳門華人稱教堂為廟,故主教座堂曾被稱作大廟,其前地亦即「大廟頂」。

主教座堂始建於1576年以前,本是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築,經過多年的風雨剝蝕,殘破不堪。1849年,天主教集眾捐款,重新改建成今日的外型規模。1850年完工,與主教府共同圍合成一個前地空間;1850年2月14日,由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馬達主持初祀典禮。

1874年的澳門遭遇甲戌風災,大堂頂部的原有的兩個拱頂被颱風所毀,一直沒有修復而形成今天的平頂設計。1937年,主教座堂再次改建為三合土建築,成為今日的外觀。


DSCF2479

之後教堂又遭到嚴重的颶風破壞,於1937年再度重建,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主教座堂是澳門教區的核心,以往歷屆澳門總督上任時,均習慣到這裏把權杖放到聖母的聖像旁,以象徵權力的神聖。

主教座堂主祭壇空間深遠,設計簡單,以彩色玻璃窗為背景。

DSCF2478 DSCF2480


今次澳門朝聖之旅,比我預期中收穫和得著更多。回想當日我還在戰戰兢兢去考慮應否參加?我家的小朋友可以在聖堂保持安靜,不騷擾其他團友嗎?適合我們一家大小去嗎?

結果,我們各人都眼界大開之餘,亦滿足了靈性上的渴求。

如果以後的聖周都像今年一樣充實就好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